优艾维“技术尖兵”炼成记——鹧鸪山

2017年4月初,藏区依然是春寒料峭,大雪封山。阿坝州电力公司所辖的鹧鸪山米塘线有5座35Kv输电杆塔因雷击产生跳闸,导致电力输送中断,急需无人机巡检系统对受损杆塔进行可见光图像采集,以便检修部门进行后续分析抢修。

    优艾维运维团队的10位年轻人在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驱车赶往阿坝州马尔康市鹧鸪山,景区还远未到对外开放时间,此时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一条是走老国道317上山,路线较近但沿途村落极少,通车率低,无法保证在景区未开放的情况下不遇封路;一条是从更远的红原进行翻山绕行,路途较远,是否通畅同样存在变数。

    为了给抢修争取宝贵时间,担任本次带队的优艾维运维部副部长张琦迅速做出判断,将人员兵分两路,两条路线同时推进。果不其然,原本最近的景区路线因为大雪造成的安全隐患被封路,于是这组人员马上掉头去追赶另一组。好在红原方向绕行线路未遇到阻碍,经过接近10小时颠簸与短暂休息,全部成员在次日清晨在鹧鸪山山脚集合完毕,而此时的海拔是3200米,有一名成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对周围地势环境及天气进行快速判断后,张琦选择放弃固定翼通道巡检,采用多旋翼杆塔精细化巡检。留下一位成员陪伴高反的同事并负责守车,其余8人携带齐所需的作业设备及补给后开始徒步爬山。

    根据提前掌握的当日日出和日落时间点,必须在18:00开始准备步行下山,20:00开始开车返回住地,为了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17:00之前他们必须用双脚征服这座大山。及膝的雪地从未经过踩踏,每一脚的落下和抬起都要耗费巨大体力,为了保证无人机设备的安全无损,需要用手稳平端抬,成员们小心翼翼的避免着每一次可能的摔倒。

    就这样一步一步挪动着,饿了原地坐下吃点干粮,累了开开玩笑互相打气,终于在预定时间到达海拔4200米的山脊,顺利完成了全部的检测工作。下山的路,依然需要一步步稳扎稳打,好在本没有路的大山已经被他们踩出了一条痕迹,而这时候在不远的雪地中赫然出现了一具被野兽剖开肚子的野牦牛尸体。没有时间感到害怕或惊诧,日落之前回到车旁是此刻最为重要的,采集到的故障杆塔图像数据第一时间回传,才能帮助电网部门尽快排除故障隐患,早日完成抢修工作恢复供电。

    历时两天,从清晨到日暮,没有正经吃过一餐,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5岁,几乎都是90后成员的年轻飞控手团队零受伤零失误的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印象中玩世不恭不愿吃苦的90后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在与运维部负责人张志杰的后续对话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原因。

    谈到这一群88年到97年小伙子的特别之处,就是对飞控手职业的由衷热爱,交流无人机资讯时候难以抑制的兴奋。唯有热爱,才能让他们常常放弃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时间,随时待命奔赴现场;唯有兴趣,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看似枯燥的操作中日益精进,实现自我突破。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会意外于他们虽年轻但对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规划,他们说,人生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